carlendar icon心臟病資訊

心臟病先兆 你可能不知的

心臟病先兆 你可能不知的……

 
  說心臟病徵狀,很多人只知會心絞痛,會冒冷汗,會休克。
 
  但其實這是急性冠心病發作的表現。
 
  心臟血管由通暢到阻塞發病,往往須上「年」計時日,過程中,很可能出現的一些非典型慢性徵狀,站在防病角度,你我更要關注。
 

危險因素致塞血管

 
  正常心臟動脈血管通暢,究竟點解會慢慢收窄,有脂肪、膽固醇斑塊積聚血管壁?醫學研究已證實,原因與 6 個心臟病危險因素有關,包括:
 
  (1)高血壓:上壓 > 140mmHg /下壓 > 90mmHg
 
  (2)高膽固醇:壞膽固醇LDL > 2.6mmol/L / 好膽固醇HDL < 1.6mmol/L
 
  (3)糖尿病:空腹血糖 Ⅳ 7mmol/L / 餐後兩小時血糖 Ⅳ 11.1mmol/L
 
  (4)缺乏運動:每周進行 < 150 分鐘中度帶氧運動
 
  (5)超重:BMI > 25
 
  (6)吸煙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義務秘書陳鑑添醫生直言:「基於遺傳風險也要考慮,都市人多少會『中』一兩個,而眾多危險因素的混合,便是造成脂肪、膽固醇斑塊積聚血管壁,令管道收窄的原因,一般以愈多危險因素收窄速度愈快。」但速度再快,他同意也要「上年計」積聚,血管才會嚴重收窄,致使積聚血管壁、纖維層薄的不穩定斑塊缺裂後,血小板活躍化黏附其上,較易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引起急性冠心病發作(心肌梗塞)。
 

徵狀:急性 VS 慢性

 
  換言之,心臟動脈血管栓塞一定有個「過程」,是一段時間累積的結果。在此期間,身體多少會給予患者一些徵狀作警號提示,陳醫生指一般可分為急性及慢性:
 
  ˙急性:典型徵狀心絞痛。由於血管慢慢收窄,徵狀多不明顯,但當患者急步追巴士、快上樓梯或提重物步行,因身體急需氧氣,而管道已窄的血管輸送血液不足,便有可能出現心臟肌肉缺氧情況,令人有心絞痛或大石壓心口的胸悶感。發作時,通常患者只要停止活動靜下來,徵狀未幾便會退去,以致很多人會改變行為去「適應」徵狀,例如不再追巴士、不再行樓梯改搭電梯等,以避免不適感出現。
 
  ˙慢性:非典型徵狀包括轉移痛感、食飽胃痛、氣促、疲累乏力等反應。
 
  ˙轉移痛感:心臟本身是一個肌肉組織,故活動時因血流不足引發的痛感,因神經性轉移,有可能轉移至肩頸、下顎、手臂及背部,而痛感在停止活動後會退去。
 
  ˙飽餐胃痛:人吃飽後,胃部需要血液作消化運作,若心臟血管有狹窄者,也易有心臟血流不足情況,產生痛感。但因為發作時間為飽餐後,通常都被誤為胃痛,而患者普遍食胃藥後也會覺得痛感緩減,原因其實並非藥效發揮作用,而是因為當其時患者已停止活動休息之故。
 
  ˙氣促喘醒:慢性冠心病是常見的心臟衰竭誘因,患者的血管長期收窄,不夠血流去心臟肌肉,令泵血功能轉差,導致心臟衰竭。所以部分患者的徵狀未必會痛,但就在活動時覺得氣促,人經常覺得不夠氣。更甚者會腳部浮腫出現水腫,有夜睡時身體「瞓唔平」,或睡至半夜覺得氣促到要坐起身休息的情況。
 
  ˙疲累乏力:同樣因心臟泵血功能差,不夠血上腦,以致人長期感覺疲累想入睡,經常一副提不起勁的樣子。
 

辨識身體警號很重要

 
  前述的慢性徵狀,我敢說沒多少人有為意跟心臟病有關,而事實上,陳鑑添指就連做醫生的同行也會忽略。「像食飽後胃痛的徵狀,就曾試過有醫生心肌梗塞入院,急救後問症,才知他胃痛已有 3 日,只是見吃特效胃藥、飲鮮奶後便『好返』,也就不當一回事,到真的出事入院了,才諗起開初吃飽後出現疑似胃痛時,痛感曾有走去下顎和膊頭的慢性冠心病徵狀。」因此,他指凡自知本身有 1-2 個心臟病危險因素,再加上有慢性徵狀者,都應正視這身體給予的警號,建議要接受相關檢驗,以肯定有否罹患心臟病風險。
 
  「臨床所見,約有三分之一心肌梗塞患者送院前已猝死,而有幸及時處理的病人,問診時大多表示數年前曾出現過慢性徵狀,只是很多時行為上『適應』了個病,便自以為無事,沒有把握身體出現警號那一瞬就及早接受治療。」無錯,在心臟病而言,及早治療最重要,特別血管閉塞是一個漸進過程,早知早戒煙早減肥早控制血糖血壓膽固醇,冠心病發作機率自是大減。
 
  「其中藥物的及早介入治療很重要,例如使用他汀類藥物降低膽固醇,研究已發現,如用藥後病人的低密度膽固醇(壞膽固醇 LDL)可控制在 1.8mmol/L 以下,血管壁積聚的斑塊會慢慢縮減,可有效減低斑塊缺裂的可能。」
 
  ˙今年 10 月 2 日的「世界心臟日」將以「全球護心家家齊心」為主題,屆時會有更多心臟健康資訊發布。
 

建議有效檢驗

 
  ˙運動心電圖:又稱踏板心電圖,在運動期間進行測量,可準確顯示心臟在增加負荷狀態下,心律有否出現異常波幅。
 
  ˙心臟電腦掃描:在人體注入顯影劑,當顯影劑流到心臟可拍攝出血管狀態,作出準確的心臟健康評估。
 
  ˙心臟超聲波:利用超聲波獲得即時影像,用以評估心臟結構及功能。
 
  ˙磁力共振:以造影技術透視身體內部組織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