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資訊
世界衞生組織指出,缺乏體能活動及不良飲食習慣是導致肥胖的主因,而肥胖則是導致心臟病的高危因素之一。美國一項研究指出,兒童在5歲時過重,14歲時較易變成肥胖。從小開始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可以減低患上心臟病的風險。由香港心臟專科學院主辦的「世界心臟日 2014」以「健康心臟 由我做起」為主題,香港心臟專科學院院長暨世界心臟日2014籌委會主席陳鑑添醫生在啟動禮暨新聞發佈會上,建議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營造一個「活得有心」的健康環境。
然而,衞生署去年一項關於學前機構體能活動及飲食的調查發現部分學前機構提供全脂奶或加糖的飲品,烹調時採用高鹽調味料或現成醬料,及採用加工或罐頭肉類。而教職員常以零食作獎賞,此舉除不符合健康飲食原則外,亦可能妨礙學童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
過半數學前機構提供全脂或加糖飲品
衞生署於 2013年3至6月以自填問卷的方式進行了一項關於學前機構飲食及體能活動調查,成功收回350份問卷。結果發現大部分學前機構都沒有提供油炸食物及採用添加油、鹽、糖的蔬果乾、罐頭蔬果或醃製蔬果,而且會在烹煮肉類或禽肉前去皮去肥。但有28%學校在烹調時會採用味精、雞粉或高鹽的調味料或現成醬汁,33%採用加工或罐頭肉類。除此以外,有54%學前機構會為學童提供全脂或加糖的奶品類,同時亦有67%會提供除奶粉外的其他即沖飲品,當中更有學前機構於即沖飲品內額外添加糖(30%)、全脂奶或其他加糖奶製品(58%)。衞生署助理署長(健康促進)馮宇琪醫生於會上表示,烹調時採用高鹽調味料,以及提供加糖飲品會令學童偏好濃味的飲食,妨礙他們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此外,攝取過多熱量、鹽、脂肪及糖分亦會增加致肥或患上其他慢性疾病的機會。
免用零食奬賞,建議優化食物供應
調查同時發現有逾六成學前機構的教職員曾用食物作獎賞,最普遍的食品包括餅乾(70%)、糖果/朱古力(53%)、乾果(20%)和紫菜(15%)。馮醫生表示以食物作為獎賞並不符合健康飲食原則,容易令學童養成不餓的情況下亦進食的習慣,有違「餓才吃、飽要停」的原則。有關學前機構提供的生日會,約65%學前機構並沒有於舉行生日會前通知家長鼓勵其孩子於生日會自攜健康食物;而學生自攜回校的食物中亦多為高油、高鹽和高糖食物。馮醫生建議學前機構於舉行生日會時應多選較健康食物(如以清蛋糕代替忌廉蛋糕,以水果杯取代甜點,及以清水或低脂奶取代果汁和汽水)。
每天最少進行三小時體能活動
除飲食以外,多做體能活動是保持心臟健康的不二法門,學院及衞生署建議學童每天分段進行並累積至少180分鐘(即3小時)的不同類型和強度的體能活動。是次調查發現就讀全日制及半日制的低班學童在校園進行體能活動的時間,分別平均為120及73分鐘(分別約佔全日體能活動建議量的67%及41%)。馮醫生建議家長應與學校保持良好溝通,課餘時為孩子安排體能活動時間以滿足他們每日180分鐘的活動需要。
建立校內健康飲食及體能活動政策至為重要
由於很多學前機構都會為學童提供食物,而學童每日亦會逗留在學前機構數小時進行學習,學前機構在健康促進及預防學童肥胖上擔當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衞生署於2012年展開「幼營喜動校園」計劃,鼓勵學前機構積極制定及推行健康飲食及體能活動政策,在校園和家庭裏締造及強化健康飲食和恆常體能活動的有利環境與文化,幫助幼兒建立健康生活的好習慣。
從小建立健康生活模式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會董陳藝賢醫生指出,香港的心肌梗塞患者有年輕化趨勢,50歲以下患者比例由1995-1996年的17% 急增至2009-2010年的17%;市民的心血管高危因素亦年年上升,當中40歲以下的年輕人,運動不足、蔬果攝取不足及吸煙的比例亦較高。陳醫生引述美國一項最新發表的研究,指兒童5歲時過重,至14歲時肥胖的比例達31.8%,較正常體重的兒童高近4倍。陳醫生續指,7至13歲兒童和少年體重指標(BMI)愈高,成年後患冠心病的風險愈高。高BMI的兒童和少年,55歲前的死亡率較低BMI的兒童和少年高。學院建議兒童應自小養成運動習慣,運動有助控制體重,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及降低血壓等。兒童同時亦應要遵從「三低一高」的飲食原則,因為有研究指兒童鹽分攝取量和甜飲成正比,而且兒童甜飲愈多,肥胖的風險愈高。學校及家長亦要作出配合,為兒童提供健康食品,長遠以減低患心臟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