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lendar icon傳媒報導

隱性心臟病可猝死 惡補預防4招莫遲

隱性心臟病可猝死 惡補預防4招莫遲

 
    所謂隱性心臟病,一般理解為「首次病發前,病人完全不知患心臟病,從沒徵狀,但突發性心臟病發」的個案。此病況其實並不鮮見,甚至不少病例一發病已存在猝死風險,關注心臟健康者絕對應該防病未然。
 
先分享一個中青年病例:
 
    男性,30+歲,胃部不適求診,抵達急症室暈倒。心電圖顕示前壁ST 段抬昇,是急性心肌梗塞。在30分鐘內進行心血管做影,發現三條冠狀動脈血管中最大的一條100%完全阻塞。經即時急救和通波仔,置入支架,病情才穩定,心臟功能沒受損。
 
病徵容易混淆胃痛
 
   上述隱性心臟病個案,很明顯是給「好彩」兩字救回一命。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前院長劉柱柏醫生表示,心臟病患者普遍對病發徵狀的心口痛、胸口不適認知較低,常見容易混淆胃痛,或是食滯脹痛,延誤求醫。
 
 
    「這病人亦誤以為是胃部不適,幸好他有求醫,發病時人在急症室可趕及搶救。」劉醫生強調,心臟病發的治療要跟時間競賽,否則血管一有阻塞,心臟肌肉壞死,病人便有猝死風險。「一般通波仔或溶栓治療最低限度要病發後6小時內進行,要說治療最有效更要在1.5小時內進行,所以病人有懷疑情況,真的不要自己做醫生,以免延誤治療。」
 
    此病者手術後的問診,才發現他既有吸煙習慣,有家族病史(父親很年輕40歲已患心臟病過身),亦有膽固醇偏高,尤其低密度膽固醇LDL(壞膽固醇)超過5mmol/L(正常3.1mmol/L以下)……這眾多心臟病高危因素,他都一而再的「忽略」。
 
學懂辨別高危族群
 
   不想靠「好彩」保命,劉柱柏醫生指首要重點,在於要先搞清楚自己是否高危族:
 
*35歲前:傾向關於遺傳性心臟病,例如心率失常、心臟肌肉異常、心肌炎等都有可能引起隱性心臟病及猝死。
*35歲後:常見是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高危因素包括遺傳因素(家族病史)、男性、吸煙及有三高。
 
    另外,我們亦要謹記隱性心臟病最常見的誘因:突然劇烈運動。
 
    「特別是本身沒運動習慣,突然進行具競爭性運動,因為較易生出『要頂埋佢』的心態,於是因為劇烈運動導致血壓升高、心率加快、體內血液黏性及荷爾蒙改變等,便容易誘發心臟病。」
 
自保防病4大重點
 
    知悉「高危」所在後,劉醫生一再強調今年世界心臟日推廣的4大重點,正是預防隱性心臟病埋身的關鍵:
 
1)常動:建立持續而適量的運動習慣,有助心率、血壓控制。
2)健康飲食:奉行三低一高、每日5份蔬果,以控制體重及改善三高
3)戒煙:尼古丁等有害物質會令血管壁不健康,更易形成血栓。
4)關「心」:從監察血壓、血糖及膽固醇數值開始,盡量維持「達標」。假如有上文提及高危因素者,一般男性40至50歲及女性收經後,值得考慮進行心臟體檢,最簡單可進行靜態心電圖,有懷疑或有需要的(例如想建立運動習慣,更可進行壓力測試,包括運動心電圖、心臟超聲波、磁力共振、電腦素描血管造影檢查等。
 
資料提供: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前院長劉柱柏醫生
 
本文轉載自2018年9月20日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