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報導
港心臟病 年殺六千 每日6人猝死
心臟病是香港第二號殺手,去年本港因心臟病而死亡的人數多達6千多人,當中近三分一是死於心臟猝死;醫學界估計香港每天有6個人因心臟病發而猝死。有醫生警告心臟病有年輕化趨勢,呼籲注意飲食及多做運動,而 心外壓更是搶救極重要一步。
心臟猝死的成因,約80%是因心臟病突發,導致心室纖動而令心跳停止,35歲或以上的患者多數因為心肌梗塞所致,而35歲以下的患者,則可能因為遺傳性心臟病、心肌症等,而死於心臟病的人士中,有5%為35歲以下 。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前院長蔣忠想指出,醫學界估計香港每天有6個人因心臟病發而猝死,大部分患者病發後如未能即時獲得急救,會於5至10分鐘內死亡,每延遲救援1分鐘,患者的生存機會便減少7至10%。假如病發時沒有任何醫療設備及人才支援,患者心臟猝死的比率更高達98%。
心臟病近年有年輕化趨勢,30至50歲的患者,較10年前上升30%,當中原因是由於年輕人吸煙比率較高,加上不良生活習慣如少運動、飲食不均等都是致病原兇。心臟病患者常見的徵狀是心絞痛,即行動時,心口有一種被壓着的感覺,靜止時被壓感覺又會消失。另外,若常感到呼吸不夠氣,或容易疲倦,也可能是心臟病的徵兆。
預防勝於治療,蔣忠想指外國有研究提出4項減低危險因素的生活習慣,包括身高質量指數(BMI)低於25、每天運動30分鐘以上、偏向地中海式的飲食習慣,即多進食蔬菜、生果、果仁等、以及不吸煙,只要做齊以上4項習慣,就能將猝死風險大減7倍。
新心肺復甦法存活更高
不少人認為人工呼吸是令心臟復甦的有效方法,但蔣忠想表示,心外壓才是最重要的急救步驟,美國心臟協會去年為心肺復甦法提出新指引,指出人工呼吸有機會成為疾病傳染的渠道,而且途人往往因須進行人工呼吸而對急救卻步,有研究更發現不進行人工呼吸的心肺復甦法,能較傳統方法提高患者的存活率達22%。
下周日(10 用2日)為「世界心臟日」, 當日將有一連串活動,推廣心臟健康的重要性。68 歲的陳婆婆有40多年煙齡,每天抽3包煙,去年1月突感不適遂到醫院求診,豈料檢查期間突然暈倒,心臟停頓。幸得醫生及時急救,發現是急性心肌梗塞,為她進行「通波仔」手術才拾回一命。
救回陳婆婆的醫生高德謙說,當時已即時為陳婆婆進行心外壓及電擊等急救,5分鐘後,經過3次電擊,才能令她心跳回復正常。陳婆婆說今次能僥倖逃出鬼門關,終決心戒煙重新過健康生活。
本文轉載自2011年9月26日都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