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lendar icon傳媒報導

突發性心臟病

突發性心臟病

 
經常被電視劇情節利用,最讓人感覺合理,又最易衝口而出,更最常被人掛在嘴邊的「突發性心臟病」,這種病,其實大家認識幾多?
是心律不整、心血管堵塞、心肌肥厚等這些都可以是「突發性心臟病」的心臟健康問題,你又知幾多?
渾身包裹着結實肌肉的青春無敵壯男,運動場上暈,是否一定是遺傳因素招致致命?
 
突發性心臟病不一定是遺傳
大熱天時,戶外運動,無病,無痛,無事幹,能吃能走,做運動時突然「暈倒」,其實不算是甚麼罕見事,原因除了最常見的中暑外,還可以因為神經反射而暈倒—「迷走神經昏厥(vasovagal Syncope)」,即是一些神經反射令血壓突然下降,腦部短暫時間無血到所致,但這情況只要躺下後很快就能清醒。如果心跳脈搏驟然停止,亦謂猝死,最常見原因的確就是大家常說的「突發性心臟病」,出現不正常的心跳,原因可能是先天,但也可以是後天。
「後生患者,我們會懷疑是先天遺傳的心臟問題。較大年紀的就會懷疑是後天心臟毛病造成,但『大年紀,並不是指很老,運動醫學研究見35歲或以上的人突然猝死,死因多數與心血管科疾病有關,所以別以為60、70歲才會死於冠心病。」香港心臟專科學院會董董光達醫生續說,所謂的先天遺傳性心臟病,其實也只是統稱,心臟結構有問題,又或心臟肌肉細胞上負責控制電解質的管道發生異常問題,這些都可以是心臟先天問題而出現不正常心跳,甚至引致猝死。但是,單是心臟結構問題亦有很多種,而部分會因於小時候已出現徵狀而被發現及得到治療; 但有些先天性心臟我病則可能於小時候不被察覺,其中一種比較常見而又同時很容 易因為劇烈運動而病發,甚至突然猝死的,就是「心肌肥厚」這問題。
35歲心臟殺手
當圍着心臟的冠狀動脈因脂肪及膽固醇積聚,血管管道變得狹窄,甚至閉塞, 就會血液不流通,心肌缺氧或壞死,讓患者心跳停頓而猝死,這就是最多人知,因飲食、吸煙、肥胖、三高及缺乏運動造成,需時累積出來的後天心臟病(冠心 病」,亦是35歲後的突發性心臟病主因。
在一般靜態的情況,因為活動暈低,心臟負荷低,就算血管有堵塞,病人亦不會感覺不妥。但即使血管堵塞情況不算太嚴重,如進行劇烈運動,心臟對氧分的需求大過血管所能供應時,就會有機會激發缺血、缺氧,心跳停顿或心臟病發。
運動造成的壓力與刺激,也會影響 到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內壁,例如引發內壁破損而誘發血塊形成,造成血管堵 塞,所以亦可以誘使人在運動期間,突 然心臟病發。
誰都能按圖使用AED
嚴重的突發性心臟病,黃金急救時間只有數分鐘,所以香港心臟專科學院一直推廣全民急救意識。董光達醫生表示,當有人暈倒後,施救者應先探看當事人頸部大動脈是否有跳動,如果沒有,即表示病人可能沒有心跳,有猝死可能。如懂急救,應先作 「心肺復甦法」,同時請路人致電報警求救,如環境中有AED, 應該跟着其語音及圖像指引,把去頭電極片放在指引的患者部位,就可以自動偵測到不正常心跳,發出電擊來除頭救命。
「其實新一代AED是自動化的儀器,不需要專業的醫護人 員,只要能看懂儀器上的簡單指示,路人亦可以嘗試使用,因為 AED只會針對不正常心跳,才會發出電擊,如患者並非心跳不正常,AED是不會隨便電擊的,所以大眾不用怕使用時很困難而卻步。」董醫生說。
心肌肥厚症擾亂心跳
「心肌肥厚症(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病發率約為本港人口中的五百分之一。病理如其名,心臟肌肉變肥厚,可以是整個心臟肌肉變肥厚,亦是可以左右 心室間的壁變肥厚,如此當患者做劇烈運動,心臟負荷、泵血要求提升,但左心室泵血往主動脈的出口,卻因變肥厚的肌肉「責住」出口,阻礙血液輸出。除了肌肉體積增厚外,患者的心臟肌肉結構亦有異於健康心臟,心跳紊亂機會增。
「一般患者大約成長至廿歲,就可以從超聲波或心電圖等檢查中,發現心肌肥厚的跡象,但亦有很多病人是因 為有病徵,例如突然暈倒等,求診而被發現有不妥。當然有部分病人會不幸地首次發現時已有猝死的情況。」董醫生說,對於有懷疑的人一般會用心臟超聲波、磁力共振等檢查診斷出這種先天的心臟結構問題。確診後,對於曾經發生暈厥,又或已捕捉到心室紊亂心跳的嚴重心肌肥厚症患者,醫生會建議植入「植入式除顫器」,但如果病情 不算是高風險,可以先作觀察處理。
高危者減猝死機會
未到病發一刻,誰都不知道自己有否心跳紊亂問題,難道每年為自己心臟作檢查?
在不少突發性心臟病患者中,發病後問診時才發現,過往曾經試過無原故的心口痛或量厥,如果當初患者肯為病徵求診,就可透過一些簡單的檢查,如驗血、心電圖,加上醫生問症、聽診等,及早發現患突發性心臟病的端倪。再 進一步進行如心臟超聲波或其他心臟檢查,就能看出心臟結構,是否有心肌肥厚、心瓣血管閉塞等問題,猝死機會就能大减。
不過,暈厥並非是突發性心臟病的必然病徵。董醫生說曾經有位十多歲的年青患者,因為抽搐、痙攣等病徵而入院,開始時一直被診斷患上「癲癇症」,奈何如何處方、調校治療藥物,療效仍欠理想,癲癇持續。有一次,住院期間,癲癇發作時正好連接着心電圖,錄到紊亂的心跳,終於才發現真正病 因是「心室顫動」,而非癇症。原來當腦部缺氧時,有些個案是不會暈厥,反而會出現癲癇症狀。
所以董醫生提醒,曾發生猝死但被急救成功、試過失去知覺、試過捕捉到 不正常心跳,另外有家族病史,或心電圖看到有懷疑而須作跟進的人士,務必 作詳細檢查來確診。
「如果患者已暈了幾次,其他檢查找不到任何原因,但懷疑是有心跳紊亂的問題,現在可以考慮於皮下植入一個能作長時間捕捉紊亂心跳的可攜帶式小型心電圖儀器,觀察時間可以長達1年至2年。」董醫生說。
確診才裝除颤器
心電圖如能在檢查一刻,適時捕捉到素亂心跳的發生,立即就能為突發性心臟病確診,當然可以植入「植入式除颤器」 作治療。但醫生一般只會在確診或有極高 可能為心室顫動的情況下才會建議安裝除顫器。因為除颤器雖然可以偵測不正常的 心跳,然後發出電擊來讓心跳回復正常, 但這非一部非常完美的救治儀器,有時對 於屬於正常規律,但較快的心跳,亦會誤 會是顫動而發出電擊,得不嘗失。所以心率不整、心室顫動的已確診或高度懷疑者才值得安裝。
 
本文轉載自2018年9月17日TVB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