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報導
誤當30歲始需要關注 心臟日籲婦幼加強護心
心臟病為本港第二大殺手,惟大眾對心臟病仍存誤解。世界心臟組織聯會在多國進行一項調查,訪問4,000名成年人,發現近五成受訪者認為30歲後才需關注心臟健康,忽略了不良飲食習慣、缺乏運動,也會增加患心臟病風險,有組織藉昨日為「世界心臟日2012」,加強家庭主婦的護心知識,從家庭習慣保護兒童心臟健康。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院長王國耀出席「心臟健康嘉年華」時稱,心臟病的影響範圍廣泛,小孩會受先天因素影響,中年人士或因冠狀動脈血管、心瓣、心跳及心衰竭問題而導致心臟病。他補充,近年不少男士的猝死個案,平均年齡只有約40歲,當中近八成死於心臟病,大部分為首次亦是最後一次病發。他指出,近年需要作心臟支架手術(即「通波仔」)手術的病人有年輕化趨勢,曾有一名28歲青年已需動手術。
鑑於本年度「世界心臟日」注重婦幼的心臟健康,王國耀稱,家中的女性多為一家之「煮」,而兒童則因會模仿家庭成員的生活習慣,若加強女性了解心臟健康資訊,可讓家庭成員擁健康身心。
有外國研究指,逾八成肥胖兒童,長大後仍繼續肥胖,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風險。王國耀指,現時本港約有兩成學童屬於肥胖,但10年前只有一成六,反映有上升趨勢,他相信學童或受快餐文化影響,加上少吃水果蔬菜引致,希望透過活動改變學童飲食習慣,改善趨勢。他又鼓勵40歲以上男士及45歲以上女士應每年身體檢查,提醒市民若步行或運動後出現氣促、「條氣唔順」等情況,應盡快求診。
另外,荃灣港安醫院今年4月起與仁濟醫院合作的「心臟手術慈善計劃」,昨日亦舉辦慈善跑為計劃籌款,期望可向正在公立醫院輪候「通波仔」手術的病人提供資助,至今已有10名病人受惠。其中一位受惠者,現年逾50歲、地盤工人黎先生,7月初因心口作痛到醫院求診,被診斷為血管梗塞。他病發前一向身體健康,但有逾40年的吸煙習慣,每日更吸2至3包煙。因私立醫院「通波仔」手術昂貴,黎先生只好等候公立醫院排期,後來得到計劃幫助,7月底接受手術,經住院及休息後,現已康復。
本文轉載自2012年10月8日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