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報導
天氣轉涼溫差大心臟病發高峰期
踏入秋季,一早一晚溫差大,是心血管疾病病發的高峰期。心臟科醫生提醒,三高病人的血管本身較窄,天氣一旦轉冷,血管斑塊有機會裂開,導致血管栓塞,增加致命風險,他們需要特別留意身體狀況。另外,一些長者以為頭暈眼花屬小事,但其實背後可能潛在心臟病的先兆,建議他們要定期檢查身體,寒冬下做運動時,更應先進行足夠熱身,且要避免進行太劇烈的運動,保持身體在合適溫度,才是護心的最佳方法!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義務秘書陳偉光表示,心臟本由三條血管供應血液,讓心臟正常運作,而較常見的心臟疾病是冠心病,患者會感到胸口痛,但部分長者卻沒有出現這些「痛」的病徵,反而伴隨出現頭暈及氣促等徵狀,他提醒有關徵狀有機會或是心臟病發的表徵,不容忽視。他指三高人士患上心臟疾病風險較高,因為他們的血管因膽固醇或脂肪積聚而變窄,若是天氣突然轉冷,血管斑塊有機會破裂,當中的血小板或其他組織黏附在膽固醇或脂肪上,即會導致血管栓塞,危及生命。
血管栓塞 黃金治療6小時
陳解釋,此類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大多沒有明顯病徵。當患者的血管出現栓塞,須在黃金六小時內到醫院打通血管,才可減少對心臟的影響,若超過十二小時仍未獲得治療,心臟肌肉便會出現壞死,大大增加死亡風險,更曾有研究指出,三至五成急性心臟梗塞病人未到醫院接受治療即已死亡。
陳偉光建議,政府多於公眾場合擺放自動體外除顫器(AED),並提供說明指引,讓不懂急救的市民懂得使用,同時應向大眾推廣急救知識。他認為可以參考新加坡的做法,當地向市民提供應用程式,通知他們急救儀器的位置,即使在街上遇到心臟病發的病人,也可立即利用儀器救援,而本港長遠須透過政策保障市民,不會因急救而承擔法律責任,讓市民安心救人。
為響應「世界心臟日」,本報與心臟專科學院合作推出五集「護心者聯盟」系列,逢周六刊登,由不同的心臟科專科醫生從生活及飲食等多角度講解心臟健康資訊,讓每個人也能成為護心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