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lendar icon心臟病資訊

通波仔之後…… 護心有責

通波仔之後…… 護心有責

 
  對於心臟手術「通波仔」,相信沒人會感到陌生。然而,原來就算血管打通返,臨床一而再,再而三四五六次通波仔者,大不乏人。
 
  究竟點解血管通完又會狹窄返?原因說穿了,全因病人以為自己「好返晒」,沒好好保護心臟血管之故。
 
  據醫管局數字,香港每年約有 6,000 多病例進行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介入手術,而經 1 年觀察,就算應用預防復發作用較高的藥物塗層支架,亦有約 4% 至 5% 患者在同一病位血管再次狹窄,其他心血管位置出事比率更高達 7% 至 8%。
 

一塞再塞復發率高

 
  事實上,病人要通波仔,已代表心血管出現粥樣硬化,手術治療只是將塞得最嚴重、最狹窄的一段血管打通,使血流足夠供應心臟肌肉,並不等同於「血管已更新」,且亦意味着其他血管同樣存在病變風險。香港心臟專科學院義務司庫劉雪婷醫生表示:「如通波仔後血管塞返,須再次通波仔的病人,其復發血管再閉塞的機率可以高達 20% 至 80%,臨床也有病例進行過十次八次通波仔手術,一般是同一病位復發,再有其他血管病變。」
 
  她直言,病人通波仔後,因為困擾多時的心口痛、行路氣促、頭暈等徵狀消失了,過得一段日子,大多會誤會自己「好返晒」,開始放鬆下來隨意吃喝,甚至有病人會自動停藥。「其實血管有斑塊或血管硬化後,塞與不塞很多時取決於血管內壁的健康程度,如狀態差血小板黏附其上便可能形成血栓,引發心肌梗塞。是故病人通波仔後,就算再沒病徵,往後跟身藥物最少也有 3 至 4 種,作用就是要減低血管再塞的風險。」數基本處方藥物,有以下 4 類:
 
  ˙抗血小板藥物:作用是減低復發機會,使血小板不能黏附在血管斑塊上,減少血栓形成的可能。
 
  ˙降膽固醇藥物:作用是減低血管阻塞風險。
 
  ˙控制血壓及糖尿藥物:如病人兼有高血壓或糖尿病,須服用藥物控制病情。
 
  ˙幫助心臟功能藥物:就算沒罹患高血壓,為減低病人心臟病復發機率,也須服用幫助心臟功能藥物如乙型交感神經接受體阻斷劑(Beta-Blockers)、血管緊張素抗拮劑。
 

生活治療不容忽視

 
  藥物以外,想防止復發血管再塞,劉醫生強調生活治療是關鍵。「雖然常見做通波仔手術的平均年齡是 60+ 歲長者,但臨床得 20 多歲的年青病人是間有所見,往後人生路漫漫,想血管『襟用』點,持續服用藥物作用佔一半,另一半必須靠生活治療,令血管內壁保持健康,假使做足晒兩重保護,基本已可減低復發機會 80%。」
 
  而她所指的生活治療,其實有病無病都適用,包括:一、戒煙;二、做運動;三、健康飲食(重點是三低:低鹽低糖低油)及四、控制體重。「其中,吸煙因素影響性不容忽視,因為臨床見過部分年青吸煙人士,血管斑塊不多,但一病發已心肌梗塞,原因正是吸煙因素令血管內壁不健康,以致容易形成血栓所致。」
 
2012年9月12日 經濟日報